关于我校“双一流”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的探讨

期次:第457期    作者:年轻干部培训班4班   查看:292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流建设,师资先行,一流学科的建设和一流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进行支撑。现阶段,我校在凝心聚力、勇攀高峰,建设世界知名、中国一流、江南风格的研究型大学及全力推进“双一流”学科建设的进程中,首要任务在于如何实现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依托,进一步提升我校办学水平,促进内涵式发展。
  一、建设现状
近年来,学校坚持党管人才、人才强校战略,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以优秀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为引领,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持续提升,“双一流”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相较2014-2016年,2017-2019年期间国家级人才培养增幅达28%。
  目前,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和轻工技术与工程率先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设计学、纺织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及化学工程与技术等重点学科建设也正处于重点推进中。基于当前的优势学科师资建设情况分析,我校在师资队伍总量、职称结构和高层次人才方面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成为“双一流”学科建设的强势助力与优势引擎。
  二、存在问题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当前我校“双一流”学科建设方面仍存在关键弱环:师资队伍建设与前沿交叉学科发展上尚未实现更优质的协调契合与同频共振。现阶段部分学科已经经历了快速发展期并进入了世界顶级行列。但是也存在基础学科师资队伍较为薄弱、前沿交叉高水平人才难以引进培养等问题,对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是在学科结构方面,学科背景单一,学科间融合不足。与国内外相关学科相比,我校“双一流”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或隐忧。“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学缘结构较为单一,来自海外高校仅占15%、985高校占比15%;同时与国内外高校相比,学科背景也较为单一,交叉背景较低,不利于学科的基础研究。
  二是在科研平台方面,优势平台领先,但其他平台建设相对滞后。“食品科学与工程”在国内较为领先,而“轻工技术与工程”仍需进一步加强建设。尤其是省级平台数量落后,这对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成果产出均有一定影响。
  三是在人才资源方面,人才储备丰富,但顶尖人才不足。虽然相较同水平高校,当前我校国家级人才储备居于中等位置,但是优秀青年人才尤其是国家级人才候选者略显不足,给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带来了一定压力。
  上述这三点问题在其它重点建设学科中普遍存在,其它学科还存在一些基础问题,如“设计学”学科,其师资队伍还存在数量不足与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在教授所占比例、博导数量、国家级平台的建设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三、对策与建议
为进一步推进学校“双一流”学科师资队伍建设,我校必须继续坚持不断完善人才引培机制、继续加大高水平人才引进力度、继续加强高水平人才培育,同时注重多方协同配合,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各个击破,持续有效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创造我校“双一流”建设新成绩。
  一是在“双一流”学科的背景和平台下,建立完善的多基础、分学科的名校人才引进工作机制。突出团队需求导向,挖掘深层次基础需求,着力引入多学科背景的优秀人才。同时,培养建设好基础学科师资,优化基础学科课程体系,将基础学科建设融入到一流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当中去。通过多学科、学缘背景的师资引进与培养,促进“双一流”学科的建设。
  二是进一步加强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完善我校“至善”系列师资培育机制。一方面加强以老一辈教授为主导的青年人才培养,制定青年人才培养考核指标与相应的奖励制度,大力筛选具备培养潜质的青年教师。另一方面,对筛选出的优秀青年教师,制定相应政策,给予资金、空间和政策等全方位支持,鼓励其建设和发展优秀团队。
  三是进一步打造国际一流的科研平台群,强化科研平台在引领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把握未来引领性技术和新研究的方向,结合现有科研团队的研究特点,对国际高水平人才进行靶向性搜寻和引进,加强新的科研平台的培育建设,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实现优质资源的充分利用与高效共享。另一方面,在“双一流”建设框架下,针对现有平台,从功能定位、研究方向、建设目标等方面统筹协调,促进多层次、立体式发展,实现国家级平台在国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不断提高,推动现有省部级平台向更高层次跨越。通过一流科研平台群的打造,进一步提高对国际顶尖人才的吸引力;通过科研平台管理机制改革,促进人才流动,充分发挥科研平台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引领作用。
  2019年是“双一流”建设的攻坚之年。在当前形势下,我校应进一步增强人才引培的紧迫感和危机感,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的工作重点,形成人才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支撑,促进学校更好、更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