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行业同频共振 助产业转型升级
    ———记纺服学院先进纺织制造至善创新团队

    与行业同频共振 助产业转型升级———记纺服学院先进纺织制造至善创新团队 从纤维原料到成品面料,纺织一般包括纺纱、织造和后整理等工艺流程,高校作为原始创新主渠道和人才培养主阵地,可以为行业发展提供哪些服务?走进纺织服装学院纺织研究所,棉纺细纱机、毛纺细纱机、花式纺纱机、浆纱机、自行研发的纺织品检测设备,一道道工序、一台台机器呈现在眼前。依托教育部生态纺织重点实验室、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纺织浆料检测中心、江苏省功能纺织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20年来,先进纺织制造团队与28家纺织龙头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先后承担了国家“十五”863计划、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为江南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壮大、为纺织行业技术进步做出一系列贡献。   科学研究:全流程 生态化 围绕纺织品及其加工技术,团队重点开展纺织成形技术、纺织绿色生产、纺织智能制造、纤维结构材料四个方面研究,实现纺织产品的舒适性、功能性和时尚化,纺织加工过程的高速化、智能化和生态化。   纱线是纺织基础原料,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织物性能。团队针对精梳产品比重增加、精梳用棉低品级及精梳纱的低支趋势,参与研究的成果“高效能棉纺精梳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获得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运用该技术生产的高端精梳机生产销售1500台,在国内25个省市106家纺织企业使用,并远销国外,目前在国内高端精梳机市场占有率为40%,打破了高端精梳机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推动了我国棉纺织行业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在环锭细纱机上研发了牵伸初捻纺纱方法和纺纱装置,共同发明了一种包括抽吸件和位于抽吸件上方的前皮辊和阻捻皮辊的集聚装置(ZL201410081064.9牵伸初捻纺纱方法和纺纱装置,2015年授权),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全程集聚”,降低系统能耗20%以上,全面提高成纱综合质量,相关成果获得2018中国纺织行业专利金奖。   在纺织绿色生产环节,研制新型浆料和浆纱机,提高纺织品保形性、热湿舒适性的生态加工技术,实现纺织品生产过程的低碳和减排。针对传统浆料含有PVA,污染严重等问题,开展经纱泡沫上浆关键技术研发、高性能淀粉基环保纺织浆料制备技术研发,通过淀粉改性技术,实现了经纱低温节能上浆,在山东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实现产业化,为企业带来上亿元经济效益。该项成果先后荣获2015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6年山东省科技二等奖等奖项。   废棉的循环利用是纺织业的一个热点问题。团队与百隆东方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究“基于废棉纤维循环利用的点子纱开发关键技术及应用”,突破了传统本色棉纱颜色的单一性,极大丰富了纱线品种,满足了当今人们对服饰追求时尚、风格各异的需求又提高了色纺纱线附加值,同时色纺原料的循环利用,也为低碳环保型纱线的研发做出了贡献。在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2015年至2017年,企业新增销售额近2亿元,新增利润4千余万元,这一成果获得2018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团队针对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在纺织智能制造方面持续发力,研究开发纺纱和织造生产专业ERP系统,开发纺织品分析检测和图像检索系统,为企业生产集成化管理和纺织品智能化检测服务。   碳纤维,作为一种高性能材料,广泛运用在航空、汽车、纺织、化工机械及医学等领域,团队紧跟国际前沿发展趋势,重点开展纺织结构复合材料和碳纤维再生利用技术研究。聘请德国奥格斯堡大学的Stefan:Schichter教授作为客座教授,推进纺织服装学院建立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碳纤维研究中心。   人才培养:强实践 重能力 强调实战实训,培养学生工程创新能力是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纺织研究所所长高卫东教授作为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点负责人,先后负责了国家级特色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等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   纺织工程专业是首批入选“卓越计划”的专业,从2010级开始,纺织工程专业每届5个班约150名学生全部纳入“卓越计划”培养范围,成为全国纺织类专业参与这一计划人数最多的高校。学院从优化培养方案入手,把“能力培养+实践探究+人格养成+创新创业”的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贯穿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构建纺织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3+1”(3年在校、1年在企业)培养模式。通过探索政产学研深度合作,促进青年教师工程能力提升。经过近几年的实践锻炼,学院80%以上青年教师具有一年以上企业实践指导经验,《全员覆盖、全面重构、全程协同的纺织工程卓越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荣获2018年度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团队负责纺织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机织工程”的教学任务,参与“纺纱工程”、“染整工艺学”等多门核心课程的教学。机织原理课程先后完成了江苏省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并通过验收,“机织原理”课程教学团队获评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   在教材编写方面,高卫东教授主编的“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规划教材《机织学》、部委级规划教材《机织工程(上下)》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材,范雪荣教授编写的《纺织品染整工艺学》被评为“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部委级规划教材。   团队重视本科、硕士、博士三级人才培养,每年担负着30多名研究生的培养任务,今年承担“卓越工程师”计划实习指导的本科生超过40人。鼓励学生进科研团队,到合作企业做课题,毕业论文和企业需求直接挂钩。硕士生辛春莉从事色织物测色研究,毕业课题与浙江上虞华孚时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受到企业好评,2018年硕士毕业后留在企业工作。   多年来,团队培养的学生获得国家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1人,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3人,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2人和团队1次。高卫东教授获评江苏省教学名师,王鸿博教授获评纺织之光教师奖。   展望未来,中国纺织工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和新征程,“科技、时尚、绿色”正成为中国纺织行业的新标签和新定位。团队将与行业同频共振,助产业转型升级,在科技创新之路上继续奋力前行。   科研方面,继续做好高效环保低上浆率浆料开发,解决退浆不尽、易影响织物手感和退浆废水COD值高、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开展环锭纺细纱品质提升技术研究,减少纱线有害毛羽,提高断裂强力与耐磨性能。加强智能化纺织装备研发、高速高效浆纱技术研究,以及免烫功能棉织物研究。   人才培养等方面,吸引本科生加入科研团队,力争每年进入团队合作企业实习的学生达到50人以上。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加强团队年轻教师培养,使其成为未来学院和学科发展的后继力量。同时在教学科研获奖、专利、经费等方面力争取得新突破。 (舒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