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江南 江南唱锡剧

期次:第456期    作者:过之红(国家一级演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查看:747




  锡剧史话
锡剧是无锡的地方戏,也是华东地区三大剧种之一(锡剧、越剧、黄梅戏),前称滩簧,是江、浙一带说唱艺术的一大支流,发端于古老的吴歌。经过民间的演唱流变衍化,一代代艺人的加工提高和姐妹艺术的借鉴融合逐渐形成锡剧的雏形,锡剧最早出现于无锡东乡的羊尖严家桥一带。锡剧曾从“滩簧”改称“文戏”,后又改称“常戏文戏”,1954年经省文化厅定名为“锡剧”,锡剧团遍布苏、浙、沪、皖。
  锡剧经历了对子戏,在田埂劳作时就地演出(一男一女,一把胡琴伴奏),历时多年后出现“舂台演出”,标志着由就地作场发展为“登台演出”,如《拔兰花》《庵堂相会》《秋香送茶》等。到小同场(四、五个人同场演出,三、四个小乐队伴奏,剧情比较丰富),大同场戏(1925年后产生的大戏,如无锡市锡剧院的传统戏《珍珠塔》《孟丽君》《狸猫换太子》,现代戏《红花曲》《当家人》等,江苏省锡剧团传统戏《红楼梦》《双珠凤》《救风尘》等。
  建国后锡剧经历了两次大发展、大繁荣。第一次在五、六十年代,第二次则在七十年代末期到八十年代初期。这两个时期,锡剧的剧团、剧目和名演员众多、流派纷呈,演出常常一票难求。1959年无锡市锡剧团携《珍珠塔》进京演出,在京城引起极大轰动,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了演职人员。多年来锡剧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
   锡剧音乐
锡剧有三大声腔。其中最主要唱腔是簧调,三十年代又吸收了玲玲调、大陆板调,形成了锡剧三组基本声腔。
  1、簧调
簧调是锡剧的基本调,初期只有一种唱法,称为“老式簧调”,随着戏剧内容的不断发展,逐步派生出一系列板腔,成为一个簧调腔系。簧调腔系的板式有:簧调导板《红花曲·朵朵红花红艳艳》、簧调慢板《双推磨·豆浆味道》、老簧调《双推磨?推磨》、簧调中级板《珍珠塔·你拿了这包干点心》、簧调紧拉慢唱《跌雪·恐怕今生难相见》、簧调哭腔《拔兰花·兄弟啊》、簧调滚板转簧调慢板《拔兰花·大姐哎》、行路板《摘石榴·东也捡来西也捡》、长三调《拔兰花·良成美景无心赏》等等。
  2、大陆调
大陆调是锡剧曲调的第二个板腔系统,原为杭剧的基本调。三十年代初,由于锡剧簧调的旋律偏于柔情,不够刚劲激昂,促使锡剧于1937年吸收杭州武林班的“大锣板”,成为锡剧大陆调。大陆调腔系的板式有:大陆慢板《双推磨·这样的知心话》、大陆中板《珍珠塔·三年前受辱在襄阳》、大陆散板《玉蜻蜓·蜻蜓罗衫件件在》、大陆流水《我是一颗革命的种子》、大陆反弓调《救风尘·当年我在南京时》等等。
  3、玲玲调
玲玲调是锡剧曲调的第三个板腔系统,30年代老艺人王宝庆根据评弹、苏滩改变过来的。又名苏州文书调,它的清板的旋律和簧调很接近。玲玲调腔系的板式有中板、慢板、流水板、自由板等。代表性的唱腔:玲玲调《珍珠塔?我将那珍珠塔一座里面放》。
  4、辅助性唱腔和锡剧小调
这些曲调都是从外剧种与江南民间曲调中改变引进的,极大地丰富了锡剧的唱腔曲调,成为三大基本曲调后的第四大曲调体系。有迷魂调《孟丽君·匆匆流光》、南方调《红花曲·一匹布纱万根》、春调《孟姜女·四季春调》、紫竹调《双推磨·推磨》、太平调《双推磨·黄昏敲过》等等。
  5、锡剧乐队
锡剧在早期“滩簧”时没有乐队,一把二胡自拉自唱。30-40年代,锡剧的乐队只有四至六人,有司鼓、主胡、副帮、小三弦,笛子、唢呐、打击乐都是兼职的。50年代后,随着剧种的发展,乐队的编制也扩大了,增加了琵琶、扬琴、笙、箫、高胡、中胡、低胡,后来又加入了大提琴、小提琴、黑管、电子琴等西洋乐器,现一般乐队人数达15人左右。样板戏时乐队增加到30余人,《煤地战歌》33人。现代《当家人》首次用了电子琴。
  打击乐是用“打、击”的方式发声的乐器。它是最原始的音乐,也是最现代的音乐。在戏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节奏丰富,音色鲜明,具有强烈的音响效果。一般用于武戏和主要演员的出场,能帮助演员刻画人物,表现冲突,渲染舞台气氛。
    锡剧流派
所谓流派:有个人演唱特点,广为流传的唱腔艺术。锡剧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剧种,在百余年的历史中,涌现出了众多“名角”,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流派。在2011年的《太湖雅韵》流派演唱会中提到了锡剧有十八个流派,这里选择其中风格鲜明、并广为流传的流派以作简介。
1、王(彬彬)派
常州金坛人。是锡剧生行唱腔的又一座里程碑。他既有极好的嗓音条件,又具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他创始的“彬彬腔”:字正腔圆,高亢激昂。咬字正、吐字清、送字远,高音明亮,低音圆润,喷口有力。
  代表作:《珍珠塔·跌雪》《珍珠塔?荣归》
2、梅(兰珍)派
常州武进人。她所创始的“梅派”绚丽多彩、婉转圆润,花腔迭起,适时转如鼻音,称为戏曲中的花腔女高音。她戏路宽广,旦角小生都演,表演从容大度,简练质朴。
  代表作:《珍珠塔·赠塔》
3、姚(澄)派
江阴人。“姚派”唱腔音色明亮,声情并茂,稳中求变、旋律优美,将江南小调有机融入唱腔之中。她的表演大方、真实、细腻,栩栩如生,擅长反串生角。
  代表作:《双珠凤?我为小姐珍珠凤》
4、王(兰英)派
常州武进人。“王派”唱腔高亢委婉、花腔奇特、沙糯细腻,韵味浓郁,尤其擅长演唱抒情的“簧调慢板”。表演雍容华贵,飘逸舒展,尤其圆场轻盈如燕,有独到的功力。
  代表作:《双推磨?推磨》
5、沈(佩华)派
生在杭州长在上海。“沈派”唱腔纤巧委婉,含蓄隽永,柔情中略带悲切,沈派唱腔常常有气声唱法的音调,似涓涓流水,感人肺腑。表演优雅柔美,清淡自然。
  代表作:《孟姜女?四季春调》
6、倪(同芳)派
江苏靖江人。“倪派”唱腔清雅而脱俗、柔美而刚健,行腔委婉圆润,十分大气。表演富有激情,感染力强,被誉为“锡剧第三代女腔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沙家浜?定能战胜顽敌度难关》
7、王(汉清)派
常州金坛人。戏路宽广、擅演文武小生、老生。“王派”唱腔咬字清晰、音色醇厚、韵味浓郁、喷口有力,善于运用中低音的行腔,使唱腔旋律“静”中见“动”。
  代表作:《珍珠塔·关王庙》
8、吴(雅童)派
无锡人。“锡丑”,表演轻松自如,随戏所欲,在水袖、扇子、帽翅等方面都有高招。演唱飘逸潇洒、真假嗓结合,节奏灵活多变,有时唱白相夹,与肢体语言融成一体,形成了“吴派”艺术的独特风格。
  代表作:《红楼夜审·一步一步拖时光》
9、郑(永德)派
“郑派”唱腔浑厚甜糯,书卷气浓厚,鼻音浓重,尾腔稍加延伸,演唱和念白带有苏州评弹的味道,被誉为“书调”“糯米调”。台风儒雅,表演自然亲切。
  代表作:电影《双珠凤·这大人真气凛然实可敬》
锡剧表演
戏曲艺术程式表演具有三大特点:综合性、虚拟性、程式化。
  综合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融合了各个艺术门类,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二是体现在演员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其中最突出的是唱、念、做、打的有机构成。(唱:唱腔技法,讲究字正腔圆。念白:朗诵技法,所谓“千斤念白四量唱”。做:身段和表情技法,打:表演中的武打动作,舞蹈化的武术技巧组合。)
      虚拟性。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方面,所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眨眼间数年光阴,顷刻间千秋事业”。其次表现在演员对某些生活动作的模拟方面,诸如刮风下雨、穿针引线等等。
  程式化。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是一种美的典范。它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经过提炼、概括、美化而形成的。戏曲表演中的关门、推窗、上马、登舟、上楼等等,皆有固定格式。剧本形式、角色行当、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程式。
  其中,行当分工的细化是剧种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锡剧不仅擅演古装戏,在演出清装戏、时装戏(民国戏)和现代戏方面也有独到的优势。
  锡剧是江苏代表性剧种之一,具有吴文化的丰厚底蕴,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水乡韵味,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被人们誉为“太湖之梅”,现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锡剧以她独有的魅力征服着她的观众,尽管前进的步履有些艰难,但仍然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去,犹如一株经受风雨洗礼后的“梅花”,绽放的越来越灿烂、鲜艳。
(至善学院)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