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嗝嗝老师,
但想和她一样幸福

期次:第436期       查看:52



  曾有人给辅导员工作贴标签“5+2$,白加黑,on$call$24小时”,忙碌、繁杂、琐碎是大部分人眼中的辅导员形象。那么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在哪里?结合两个月来的工作体会、新入职培训以及嗝嗝老师的启发,写下一点感想,给自己信心,也与朋友和学生共勉。
  幸福源于心态妥瑞氏综合症是一种神经性疾病,通俗的说是患者会不自主动作,以及不自主出声,“嗝嗝老师”的得名就来自于她不自主抽搐时发出“嗝嗝”的声音。笃定要成为教师的奈娜,虽然有着令人钦羡的教育经历,却因疾病屡屡遭拒,艰难求职5年后,她最终如愿以偿得到了一个机会,但这个机会从一开始就不是个好选择,因为她将面对的是14名来自贫民窟的极度叛逆的F班学生。
  奈娜第一次见F班学生,就目睹了他们的种种恶行,甚至嘲笑着赌她这位结巴老师一天之内就会滚蛋,对此奈娜却更多的是微笑。开始我并不理解,但随着影片的推进,看到她包容学生的种种“劣迹”、费尽心思地设计教学、认真地去理解贫民窟的生活样态,我渐渐感受到,她当时的微笑源于她对学生的爱护、体察、谅解、信任,更源于她对F班学生蕴藏的聪慧、倔强、诚挚的人的美好本质力量的体认与自信。
  仔细回味两个月来我与学生的相处,幸福是如此细碎而切近,它在执着坚定的迷彩背影里;在教师节的那朵青浅康乃馨和卡其纸片里;在中秋节那块朴实的五仁月饼里;在凌晨跟我反映问题最后还不忘鼓励的话语里;在敢于质疑和争取的勇气里;在初秋清晨那句“多加双袜子”的关心里;在“老师,这周课我都去上了”的改变里;在“今后我打算考研”的自主明晰规划里;在办公室共同加班、携手奋战的陪伴里;在环太湖自由骑行的青春气息里……辅导员工作需要操心,时有糟心,也会遇到伤心和痛心,但只要相信生命向善向美的力量,幸福离自己总不会太远。
  幸福蕴于反思和成长影片中,奈娜用做菜启发同学的化学思维,用赌博激发学生的数学信心,拿鸡蛋讲抛物线,以补车胎说摩擦力,让课堂走“敞篷式”路线转移到马路边、篮球场。她的教学游刃有余、她的讲解神采飞扬,课堂上的奈娜总是笑容灿烂、分外迷人,而这一切都是她看到贫民窟真实的生活样态后,不断反思和探索的结果。
  曾有一则小故事:“两条年轻的鱼遇到一条年长的鱼。年长的鱼打招呼道:“早上好,孩子们。这水怎么样?”两条年轻的鱼继续游了一会儿,终于其中一条忍不住问另外一条:“什么是水?”
  这 里 的“水”就如同已重复多次经历的事物,熟悉惯常到令我们忘记思考其本身。回顾近两个月的工作,每天早起赶到办公室,在各种deadline的“催逼”之下处理工作,下了班短暂放松后便按时休息,因为明天将会是新的一轮开始。曾害怕如果就这样日复一日,岂非一头扎入汪洋大海,随波沉浮,如何才能泅渡到彼岸?岂非被捆缚于时间的枷锁,成了事务的囚徒?
  现在回想,或许是我更多的以时间上的“勤劳”,遮掩思维上的“懒惰”,我似乎很少思考,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我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哈佛大学《幸福课》讲课教授泰勒认为:“幸福取决于你有意识的思维方式”,他总结的12条思维方式的第一条就是“不断问自己问题,每个问题都会开启探索的门”。辅导员肩负九大工作职责,不论从思维锻炼、知识拓宽、能力提升还是品性涵养等方面而言,这都是个很让人成长的岗位。而面对定期的、重复的规定动作,在一遍遍的完成中,需要时常反问、警惕迷失;在探索从无到有的开创性工作时,更要积极思索、反复打磨,这样才会有职业的新鲜感和成长获得感。
  幸福来自“他喜力”
  日本心理训练大师西田文郎提倡一个概念“他喜力”,顾名思义这是一种能让他人感到幸福的能力,为自己而奋斗是获得社会性成功的必由之路,而为他人幸福而努力是人性成功和社会性成功联结的纽带,这也最终成为与自身幸福密切相连的“幸福最高法则”。
  嗝嗝老师的幸福在哪里?影片的最后,在一张张阳光灿烂的笑脸中给出了奈娜老师幸福的最终答案:二十多年前,因为贫穷和排挤而叛逆堕落到被宣判为“无可救药”的学生,因为她的努力寻找到了生活的力量和人生的勇气。
  那么,辅导员的幸福又在哪里?在学期初新入职教职工培训中,有人说“教师是一个积累性很强的职业”,“积累性”非指金钱的累积,而是育人成果的累积。辅导员的幸福,其实就在“立德树人”,在“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的实践中,在学生的人生幸福和生命意义里。
  萧伯纳曾言“我不是你的教师,只是你的一个旅伴。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很想对亲爱的同学们说,我会尽我所能,也请莫负韶华,让我们结伴同行,一起收获成长与幸福。 (陆燊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