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工业设计(节选)

期次:第431期    作者:张福昌   查看:173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设计学院从1960年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从开始创办时的2名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毕业的教师、10名从工厂的工人中选拔的调干生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特色鲜明、专业门类完备的设计学院,博士、硕士、本科学位层次齐全、成果显著,工业设计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著名学科。
  1962年秋,我考入了无锡轻工业学院设计学科本科第一届,从此走上了工业设计的道路。从1981年7月到日本千叶大学留学工业设计至今也已整整37年,真是弹指一挥间。56年来,我目睹和经历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我国现代工业设计及其教育的发展历程,半个世纪以来学习、实践及工业设计教学的过程让我真正感悟到设计的真谛。
  记得很清楚,当时录取通知书上印的是“轻工日用品造型美术设计专业”,由于这专业刚创办,又是新专业,尚处教学探索阶段,虽然是挂靠在机械系,实际上当时的教学计划基本上是美术院校的内容。考试为石膏像写生和图案设计,我们班15名学生,6名是从南京艺术学院附中的毕业生中选拔的,9名是从江苏省应届高中毕业生中加试专业设计选拔的,这也许是国内首次由美院附中的毕业生和缺乏系统美术训练、但有较好文化基础的应届高中学生的混合班。当时青山湾校区刚建设,没有教学大楼,上课的教室就在3号楼学生宿舍东边面对面的2个大房间里,北面是素描教室,南面是上课教室,下课到宿舍只需1、2分钟。
  大学四年中,前两年为基础课,上过素描、水彩、图案、国画、书法、美术字等专业基础课程,文化课程有文学、文艺理论、英语等,课余自己画画速写、收集资料。素描课开始时由陈维新老师给我们上,都是灯光作业画石膏象和静物,画完了躯干石膏最后买的是大卫石膏象画,大家废寝忘食地整整画了一个月,拼命地学素描大师们“一个鼻子画360个面”,大家入了迷,上了瘾,不少同学表示毕业后还要画;后来南京艺术学院调来的陈冰心老师给我们上人像模特儿写生,陈教授教学经验丰富、态度极其认真,启发式因材施教的方法使我们受益匪浅,进步很快,令我终身难忘。
  图案课是过去设计的重要基础课,由徐里君老师任教,先是临摹敦煌壁画和南京云锦等图案,学习传统图案的造型和色彩的特点、规律;然后学习写生变化,感觉素描写生比较容易,但是对于“变化”,形态还是色彩如何变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要变成什么样才是好的。为此,班上还就写生变化和“画人容易还是画鬼容易”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虽然阅读了雷圭元先生的《图案基础》和南艺的《装饰论》等,还是感到很困惑。后来在徐老师的精心辅导下,掌握了一些基本规律和方法,通过图案课的学习体验到了设计创造的不容易,必须不断学习、实践、积累,掌握丰富的学识。由于当时专业刚创办,没有任何图书、报刊和实物资料,因此,同学们想尽办法找资料临摹,因此培养了我们艰苦奋斗、克服困难和自学的能力,练就了一手过硬的基本功,为今后的设计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1966年6月底,我们结束了在山东的毕业设计,四年的大学历程终于结束了。大学四年政治思想的收获很大,在专业上印象最深刻的是:“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认为学好“素描”将来什么都能做,就像“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一样。在工厂的几次实习让我感到学校的理论和企业的生产有很大差距,只有在生产第一线才能够学到真正的设计知识技能,才能够把聪明才智变成生产力。
  1974年底,无锡市革命委员会组织部同意我调回无锡工作,当时无锡轻工业学院组织部的厉光裕老师了解了我在学校的表现,学校缺教师,便通过市里组织部门把我换到母校,又回到了我以前的老师身边工作。
  1975年4月,我上了第一节课,给工农兵学员上的“几何图案”。当时从来没有上过课,心里一点都没有底。到处找资料,连市图书馆都去找过了,都没有找到,于是天天开夜车把自己这些年积累的的笔记本、资料和在工厂参加设计的实践体会整理了46页文字、32页图的讲课稿,课结束时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1976年,我和卢英芬、王征老师三人住在无锡玻璃厂承办了为期11个月的江苏省轻工业厅的“江苏省玻搪造型美术训练班”,从工人中培养设计人员,在工厂里给他们上美术基础课、设计制作,到上海参观、写生等,结束时设计生产了近120个新产品,受到江苏省轻工业厅的好评。回校后,我常常泡在学校图书馆阅读外文期刊,专业图书让我大开眼界,深深感到国内外文化的差异和我们现代设计的落后,从此产生了探求造形奥秘的浓厚兴趣。
  1981年7月23日,作为教育部公派的访问学者,肩负着祖国人民的重托和老一辈的殷切期望,我来到日本千叶大学研修工业设计。千叶大学工业意匠学科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上,以科学与艺术相结合为特色,在世界上有一定影响的设计学科。他们的教学计划、大纲和课表,以及每个教研室的近万册书刊,让我非常兴奋,从来没有见过这些新鲜的课程。2年研修,第1年为设计基础,学习造形、色彩训练、版画、纸构成等。他们的设计基础课不但课时少(每周一个下午4个小时,共60学时),而且内容、方法也是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专业表现技能进行的,与国内的基础训练完全不同,如素描,我们是画明暗素描,而他们则注重结构素描和视点转移等表现手法,使我颇受启发。
  我贪婪地拜读了《设计概论》(1981年版)和《设计小事典》,逐步对设计有了初步系统的理解,了解到设计内涵的丰富,设计不只是美化产品、美化生活、提高附加价值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在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精神与物质需求,设计师还应肩负起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和“人—物—环境系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我了解了世界工业设计历史的简要历程,领悟到人类工程学及材料科学的重要。《设计概论》为我此后有效的研修指明了方向,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只有改变观念,找到与世界的差距,扬长补短,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有一席之地。
  1982年8月,我利用暑假专门派著名的设计师深水义之先生陪同我到松下彩电设计中心和室内设施设计中心访问、参观。我和松下设计研究中心的负责人进行了交流、座谈,他们对我的发言很感兴趣,结束后要我把发言整理成文,后来在松下的杂志上发表了《中国工业设计前程似锦》的文章,这是我国第一次在日本的企业和工业设计界介绍中国的工业设计,引起了日本工业设计界的关注。
  1983年7月28日,带了50多箱资料,我回到了我深爱的祖国的怀抱和母校工作。在学校、系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利用学校工科背景、多学科优势,以及20多年办学特色,在日本千叶大学等著名设计大学的专家的关心、帮助下,坚持以推动经济发展为目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基础为专业服务的指导思想,进行了艺工结合的工业设计教学新体系的探索和实践。
  1986年,在校领导的支持下,我顶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吸收国外的教学经验,进行招生改革,首次招收工科学生,同时还进行了艺术类考试的重大改革,在课程体系、知识板块、教学方法等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大大压缩美术基础课,增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按照国外学校及企业的设计程序和方法,结合国情进行专业设计教学,把深入生活考察和市场调查作为必需的内容;把项目合作系统设计作为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必须训练的内容;在国内首次引进国外的作业报告、设计报告及毕业设计报告、版面、原大图纸和模型等;专业课程和毕业设计主要和企业合作开发,以训练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素质。
  学校在80年代首次开设了纸构成、造形论、设计概论、人体工学、表示技术、系统设计、产业设计振兴等新课程,翻译编印了视觉传达设计、人类工程学等教材与讲义,纸的造型作业还汇总出版并再版,《纸的造型》教学录象带获江苏省电教三等奖。此外,还积极支持学生自己编辑出版《设计探求》,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发动和组织学生参加日本大阪设计大赛,我系师生作品二次入选,实现了我国入选国际大赛零的突破;组织全系师生设计申办奥运会的宣传画,获得了大奖,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好评。
  留学的经历告诉我,学术的发展在于交流。为此,回国后,我每年邀请几批日本专家来校讲学,上课。1985年,我们和东京造形大学建立了友好学校关系,每年派老师去日本留学、考察,日本每年派教授来教学,赠送资料、设计用品等帮助我们学科建设。频繁的国际交流不仅带来了新观念,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还极大地推动了设计学科的建设,使无锡轻工业学院成了国际工业设计学术交流的中心之一,也让世界了解了学校的工业设计系。80年代末,我的作品和论文5次入选了国际重大比赛和ICSID大会论文集。经过全系师生近十年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果:1992年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二等奖,《产品设计》获江苏省首批一类优秀课程;1993年建成了我国首批工业设计造型美术硕士点和江苏省唯一的没有博士点的省级重点学科,1995年工业设计系通过了轻工业部“211工程”审查,成为部重点建设学科。同时,经轻工部批准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设计学院,李岚清副总理以及教育部、科技部、轻工部等领导,齐康院士等专家和不少国际友人都到我院访问及指导,使工业设计系逐步走向世界。
  忆往事,峥嵘岁月;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衷心祝愿设计学院在新的历史进程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培养造就一批受人民爱戴、对国家经济发展和世界设计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工业设计领域的设计和研究人才;为从事国内外设计前沿的课题研究;为建成在国内有话语权地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设计学科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为原无锡轻工大学设计学院院长)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