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登讲台

期次:第431期       查看:103
  编者按:日前,由校工会、教务处、人事处、教学评估与教师卓越中心联合举办的江南大学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会讲比赛圆满落幕,经预赛、决赛,人文学院冯程程、医学院吴郁等13位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分获一、二、三等奖。

一等奖 人文学院 冯程程
                                                                               教学之我思
   2016年入职以来,我承担了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等三门课程。舞蹈专业的课堂与众不同,教师的讲台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三尺,而是200平方米的空旷教室,一面镜子,三面把杆,教室中间的区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营地。在这样的课堂中,你所操作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做一名既有“言传”又能“身教”的舞蹈老师我理解的“言传”,是在舞蹈课堂中用适宜的言语对知识进行有刺激性的传播。也就是要用适宜的语音语调、适宜的语言组织方式、适宜的语言逻辑性,对知识进行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的传播。而“身教”,一方面体现在教师准确的“以身示范”舞蹈教材的相应内容,另一方面,就是做到言出必行,提高自己的品格、学识、涵养、行为对学生的影响。
  有效的进行课堂组织在舞蹈课程中,教师要有足够的组织与控场能力,才能让学生愿意在1个半小时的课堂站得的不枯燥,动的有趣味,动的有价值。以《古典舞身韵课———手型、手态训练》课为例:课堂预热环节,带学生进入课程相关的身体关节热身;理论认识与讲解环节,讲解手在古典舞中的演变过程,吸引学生对手的认识和求知欲;动作实践与示范环节,教师示范、学生练习,达到手部语言与身体语言训练的和谐统一;终极表达,引导学生将手的表达化为眼睛、化为内心,并训练学生用手传情、用手表意,理解古典舞特有的情感表达与审美风格。在舞蹈教学中,提倡理论与实践相匹配的知识传授模式,用言简意赅的词语引入知识点,并用有趣的比喻让学生达到头脑与肢体的双重风暴。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以往的舞蹈教学中往往是老师做主宰,学生做听众。在当代大学的舞蹈课堂上,应该提高学生的话语权与参与度,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师的朋友。所以“交流”是舞蹈课堂最重要的关键词,教师与学生之间言语的交流、肢体的交流、眼神的交流等等,既可以拉近师生关系,又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探求的兴趣。用同龄人可接受的语言模式和专业术语相结合的方式,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只有真诚的交流,才能获得学生的情感的信任,我相信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你为学生多想一点,学生就会反馈给你更多一些。


一等奖 医学院 吴郁
                                                                    教法自然,崇尚预防
      洪堡在他的《植物地理学随笔》一书中,收录了一副壮丽的“自然之图”,将“一切生命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想法应用于自然,在图中呈现了植物、气候与地理环境间的紧密联系。医学亦如此。早在几千年前,“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每一种疾病都能从自然中找到原因,它是寒冷、炙热或是变幻的风”。当下医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的理论层出不穷,这些都驱使着医学生们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医学的某个局部,他们就如华兹华斯在《漫游》中所说,“永日苦读,在微光中窥探细微的事物”,不经意地忽视了人类、自然与疾病间的整体联系。而这种联系在《预防医学》中却体现地淋漓尽致。作为《预防医学》的授课教师,我有责任让学生在心里建立属于医学更属于他们自己的“自然之图”。
  那么如何在二十分钟的讲课中体现这种理念?第一在选材,要选择因果明确、自然因素起关键作用的一些疾病进行讲授,如地方性砷中毒、地方性氟中毒等就是较好的素材。以地方性氟中毒为例,患者因从 高 氟自 然 环境中摄入过量的氟导致特征性的牙齿和骨骼病变,通过讲授前因后果就能突出自然-人类-疾病的整体联系;第二在设计,以启发式问题开始,“人是地质环境产物,如果环境中某种元素水平异常会不会导致相应疾病的发生?”。再结合实例展开,通过各种手段(例如“富媒体”的方法)给予同学们各种视觉、听觉冲击,然后娓娓道来,详细描述这些元素如何被人所摄入、如何在人体分布并导致相应疾病的发生。最后通过介绍相关预防措施突出预防对于这些疾病的重要作用;第三在感召,要通过铿锵有力的语言将精心组织的文字以讲演的气势进行展现,收尾处将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等理念宣扬出来,号召同学投身于保护环境的活动中并要求同学在日后的医学学习中积极探索环境影响人类疾病的奥秘。


一等奖 理学院 范文萍
                                                                 从学生的角度,备好一堂课
   教学,如同将小说改编成电影。备课就像是看小说,首先你要明白书上讲的是什么故事。而上课则是要把故事转述给学生听,让学生听懂。很多情况下,小说故事本身很精彩,但是不同的编导,表达出来的效果截然不同。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不断反思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上好课,先备好课,备好课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态度决定一切无论做任何事情,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他的努力程度。我所坚持的信条是“要么不做,要么就尽量把它做好”。就好比跑步,当我们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配速的时候,那么自然而然地就会坚持努力的奔跑。而如果只是想跑完全程,到达终点,那速度显然会很慢。教学和跑步是一个道理,如果上课只是为了完成工作量,那么这在态度上就已经注定了较低的教学质量。而一名好的教师,要对自己有所要求。好的教师要有积极的教学态度,要有上好一门课的决心。要对讲台保有敬畏之心,要具备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备好课不一定能上好课,但是备不好课就一定上不好课。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初为人师,每次备课我都会问自己两个问题:如 果 我是学生,我是否能理解这一个知识点?怎么才能让学生想到这一点?在我看来,换位思考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有效的途径。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他们是否能够听懂,不仅取决于他们的基础水平,更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要让学生听懂,首先要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学生思考的障碍点正是课程的难点。了解了学生的思维障碍,就如同找到病原,而后对症下药,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逻辑思维进行理解。这样,课程自然而然就讲清楚了,学生也更容易听懂。过程重于结果所谓“过程”是指思考的过程。学生学习就像走迷宫,教师则是要在入口和出口之间画出一条连续完整地路线图,而不能是间断的。因为,你所省略的过程,也许就是学生学习的困难点。所以,在备课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逻辑思维的顺畅。对于每一个问题,首先自己要有清晰的解题思路。然后,在课堂上,要注重强调分析的过程,而不是直接给出解题方法。文学中常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理学上,教会学生计算不如教会学生思考。


三等奖 外国语学院 梁辰
                                                                    教好外语“三步曲”
     讲“我”想讲的我是江大2006级日语系的本科生,17年1月回归母校执教日语系。在此之前,有7年的留日学习经验。本科是日语专业,硕士、博士的研究方向又是日语语言学,登上讲台之前我对自己的日语水平充满了信心。我担任的课程是英语系大三学生的第二外语课程。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学日语,三年级的上学期,日语水平仍在仅可简单交流的阶段。于是,当我从一个一个的专题内容中回过神来的时候,迎来的不是学生们兴趣盎然的表情,而是一张张努力却茫然的脸。我知道,学生并没有从我的课堂中获得他们应该得到的内容。
  讲学生“翘翘脚就能够到”的在经历第一堂课的滑铁卢后,我开始走向另一个极端。每堂课只按照书本上的内容准备,生怕多讲一些都会给学生带来困扰。课堂内容到底应不应该超越书本?如果应该,怎样把握超越的难度?
  在《教育心理学》课程上,我第一次接触到了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将学生目前达到的水平称作“现有发展水平”,将学生经过教师教育与自身努力后能够达到的水平称作“可能的发展水平”,将二者之间的差距称作“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教育就是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过程,我们的教育目标应该设定在“最近发展区”内。
  有了理论指导的强心剂,再备课时,我就有了主心骨。开始主动区分哪些内容是需要全体学生掌握的课程基础内容,哪些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课程拔高内容,大多数的学生也都愿意在课程中适时地挑战自己,课堂氛围焕然一新。
  让课程成为引路人语言从来就不只是知识,更是交流的工具。我开始思索,学生学习的知识点,到底在现实生活中能不能用上。我开始尝试将知识搭配现实日语使用情境的方法进行授课,让学生切身地体会到,学了这个知识,在何时可以用得上;能够用上的时候又该怎么用。我惊喜地发现,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后,这种授课方式在学生中的反响更好。
  经历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后,我切身地感到,能够说好一门外语,不代表能够教好一门外语。教外语时,自己是引路人,学生是建构者。要通过自己的讲解,让学生知道知识是怎么来的,自己通过怎样的努力才能够建构起属于自己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