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神”修炼史——记物联网学院全国电子设计竞赛获奖团队

期次:第400期       查看:110

  编者按: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2016TI杯模拟电子系统设计邀请赛上,六名江南学子组成的两个学生团队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三等奖。从这项对参赛选手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要求极强的赛事中脱颖而出,来自物联网学院的“大神”是怎样修炼的,且听他们慢慢道来。
不嬉不随 终成大器
吴奕男、张鹏松、林浩文三人分别来自广西、河南和浙江,林浩文是物联网工程系的大二学生,张鹏松是电气工程系的大三学生,吴奕男是自动化系的大四学生。是什么让三个原本应该毫无交集的人凑到了一起?答案应该就是他们对科研的热爱和无所畏惧的竞技精神了。
  2014年,还是大一的吴奕男怀着既忐忑又兴奋的心情参加了他大学阶段的第一次竞赛———江苏省电子设计大赛,并且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那次大赛让吴奕男获得了在课堂上学习不到的实战经验,并且在以后的竞赛中完美应用。一年后,当吴奕男升入大二时,张鹏松作为新生进入了校园。他大一期间先后参加了江苏省机器人大赛、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大赛和江苏省电子设计大赛,将三个三等奖收入囊中,并且结识了在同届江苏省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得特等奖的吴奕男。第三年,林浩文凭借优异的专业成绩加入了他们二人的团队,三人在网络技术讨论群中一拍即合,组成了如今奇特而又强大的队伍,并在今年的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夺得桂冠。
  “在实验室的36小时里,我们没遇到什么困难,顺顺利利做到结束。”吴奕男自豪地说道,“结束的时候我们信心满满,觉得至少应该拿到三等奖。”可是事情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按惯例在成绩公布之前评委会从参赛作品中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而展示中并没有他们的作品。或许是因为太过重视这次竞赛,三人的心情一落千丈,潜意识里认为这次将会铩羽而归。过于焦虑的吴奕男还做了一个梦,梦中他们团队并未获奖。“所以得知得奖的时候我们是很惊喜的。”张鹏松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道,“是因为我们的作品做得粗糙了,评委觉得它不好看才没有放在展示台上的,这也是一个教训。”
  三人接受采访的地点是在物联网学院一个名为“创新工作室”的实验室中。“创新工作室”为张鹏松创建,虽只创建了短短一两年的时间,但加入工作室的人早已遍布物联网学院各个专业,大家纷纷加入其中进行科研知识的交流与分享。平时,三人除了上课,大部分时间也都待在“创新工作室”的这方小天地之中,互相探讨协作。“平时是这两位大神带着我比较多。”林浩文认真地说,“两位学长虽在休闲的时候玩得很开心,但是在学习研究的时候总是一丝不苟。”正是本着这样的专业精神,三人经常能够高效率地完成学习和研究任务。
  已经大四了的吴奕男正在着手准备跨专业考研,目标是微电子专业;张鹏松还没有想好太多,未来的路还得一步步边走边看;林浩文则表示自己预备保研。性格迥异的三个人此刻脸上那气定神闲的表情却极为相似,就好像拥有着整片天空,而他们在未来也将携手翱翔于广阔的蓝天之上。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2012年,来自河南的李刘青、刘华伟和来自浙江的朱凌超踏进了物联网学院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室。因为心怀对电子信息的喜爱,再加上刻苦的学习,三名同学从大一开始就自带“学霸”属性,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才得以在大二的校级电子设计竞赛中脱颖而出,分别获得二等奖与三等奖的好成绩。大三时,凭借在大一、大二坚实的专业基础和宝贵的实战经验,三人不仅在校级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和二等奖,更是斩获了省级竞赛的一等奖与二等奖。
  “因为竞赛需要的知识和我们平时上课所学的很不一样,所以我们要从每一次竞赛中获取经验和教训。”刘华伟表示,“这次的邀请赛是一个比较权威的赛事,我们也从受益良多。”比赛从9月3号早上8点发布题目开始,到9月4日晚上10点30分结束。大约40小时的时间里,三个人在特定实验室里仅仅凭借自行携带的专业书籍,完成了“电流无线传感器装置”的制作。次日,经过专家评定测审,最终获得了三等奖。
  提到这次获奖的原因,三人颇有感慨地回忆起了赛前的日子:早上八、九点开始做实验,晚上回到宿舍几乎都是12点以后。大三结束的那个暑假,他们只在家待了一个星期。“为了在比赛时有一个好状态,我们找出往年比赛的题目进行训练,并且依照往年题目自己出题进行训练,从而有了一定的竞赛基础。”在那段时间里,班主任朱凯元老师除了定期指导,还会了解他们的研究进度并且布置下一阶段的研究任务。三人平时遇到什么问题,朱老师都会很耐心地解答。回忆比赛的过程时,朱凌超说:“这样的赛事吸引了许多名牌高校的同学参加,我们一开始也是惴惴不安的。而且当时比赛进度因为一两个问题数据而耽误了,最后作品的呈现效果也受到了影响。”他所说的小问题发生在三人试图完成二次谐波和三次谐波测量时。在进行数据测量时,他们发现测量值与理论值有着较为严重的偏差。虽然在多次细致艰难的数据处理后,问题最终得到解决,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有些许遗憾。“我们当时有些钻牛角尖了,”刘华伟说,“所以现在我们就有了这样的认识,有些问题不能死磕到底,该放弃的时候就应该立刻放弃。如果当时有这样的认知,最后的成绩还会更好。”
  在采访过程中,三人一直静静地坐着,表情动作如出一辙,态度认真严肃但谈吐风趣幽默,偶尔对视一眼,仿佛知道对方要说什么。“我们三个人相处得很好,”李刘青说到,“可能是因为我们三个人比较像吧。”这样默契十足的团队,相信他们的未来会走得很好很远。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比赛虽结束了,但物联网学院的这六位“大神”的修炼远远没有结束。今后,他们将以严谨的科研态度与不屈的拼搏精神继续书写着人生华彩乐章。(尹冬欣、田旭和、程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