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知识概览

(节选)

期次:第374期       查看:43




  李承贵,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佛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江苏省高校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儒佛道治理思想研究)学术带头人。
  1996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9年破格晋升为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台湾大学访问学者,韩国成钧馆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朱子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中国实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理事,福建省严复研究会名誉理事。贵阳学院阳明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特约研究员,贵阳市孔学堂客座教授,河南美术学院老庄文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广州城市学院客座教授。长江学者通讯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
  曾获得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10余项。2005年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旁及文化哲学、伦理学、儒佛关系、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等。目前研究重点为儒家哲学、中国现代哲学。发表论文近200篇,出版著作10余部。
>>>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凡是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找一个根本的解决方法,这种学问叫做哲学。哲学是反思、批判、建构的形而上学。>>>什么是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关注思考的是人以外的自然界,是对自然界奥秘的探索和理解,从而形成所谓的自然哲学。但中国哲学不是这样。中国哲学就是“人学”,是关注“人”和研究“人”,以“人”为中心的学问。儒家讲“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爱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孟子讲仁政;墨子讲兼爱;道家说道爱,都是关注人的。
>>>中国哲学的历史
从先秦开始到20世纪,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段时期中,中国哲学的历史可以分为七个时代。
  第一个时代是先秦诸子学,是中国哲学发源的时代。在先秦,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都已经提出,例如“天人关系”问题、“人性善恶”问题、“知行关系”问题、“义利关系”问题、“名实关系”问题等。所以说,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的发祥地或发源地。
  第二个时代是两汉经学,这是中国哲学的酝酿时代。中国哲学的两个主要学派儒家与道家开始互动;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含义开始被规定。如贾谊将哲学范畴归为56对。
  第三个时代是魏晋玄学,是中国哲学的发展期。这个时期的哲学思辨性增强:本末、有无、一多等范畴形上意义确定;并提出了新的解释理论与方法(得象忘言,得意忘象);探讨宇宙世界本原问题并提出答案。
  第四个时代是隋唐佛学,是中国哲学发展的第二个时期。中国哲学以佛教的形式继续向前推进。这个时期哲学的思辨性增强;哲学问题以抽象、思辨的形式探讨,比如理事无碍、即心见性、一念三千、无情有性等;天人关系、性善性恶、理气关系、理势关系、性情关系等哲学问题得到了进一步讨论。
  第五个时代是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发展的第三个时期。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哲学学说形成。儒家概念范畴哲学化、思辨化,比如,太极、天理(理)、仁、心、性等;形成以儒学为主体的儒佛道三教融合之势;诸多哲学问题得到了广泛深入的讨论,比如,理气关系、知行关系、心性情关系、理欲关系等。
  哲学学说呈多元化走向,大的有理学、心学、气学,小的有新学、事功学、象数学、湖湘学等;哲学理论精彩纷呈,无极而太极、理先气后、太虚即气、心统性情、理本气末、本心、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等第六个时代是清代实学,是中国哲学的转型时期。这时期的哲学从理本到气本;从微言大义到考证考据;从尚义轻利到利之优先;从知行合一到行可兼知。哲学价值指向现实生活,反对空虚之论。涌现了王夫之、方以智、黄宗曦、顾炎武、颜元、戴震等著名哲学家。
  第七个时代是中西马学,是中国哲学现代化时期。可分为三个时期:百家争鸣时期 (1949年前)、晦暗时期(1949—1978)、恢复元气与逐步理性时期(1978—2000)。这时期西方哲学开始全方位进入中国,中国哲学呈中哲、西哲、马哲的互动与交融。哲学在形式上走向现代化,哲学传承优异、创造力不足,特别是后20年。哲学深受西方哲学影响,西方哲学全方位笼罩。
>>>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学派
先秦时期:儒、墨、道、法、兵、阴阳、名等。(有的延续,有的中断。)两汉时期:今文经学(汉代学者用当时通行的文字传述儒家经典),古文经学(秦以古文书写由汉代学者加以训释的儒家经典)。 魏晋时期:贵无(王弼)、崇有(裴頠)、独化(郭象)隋唐时期:天台宗(智顗)、唯识宗(玄奘、窥基)、华严宗(法藏)、禅宗(慧能)。
  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二程、朱熹)、陆王心学(陆九渊)、事功学派(陈亮、叶适)。
  清代:乾嘉学派包括:东吴学派(惠栋);皖南学派(戴震);另有扬州今文学派.(王念孙、汪中)、浙东学派(章学诚)。
  20世纪: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西马)。
>>>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哲学家
孔子,人类史上三大圣人之一。主要著作《论语》。主要思想:第一,仁,第二,礼;第三,义。孔子是儒学学派创始人,提出了道德自律与他律相统一的思想;提出了道德优先的政治哲学模式;提出了人性善恶及其教化问题;提出了思与学的关系问题;提出了名与实关系问题。孔子是哲学家、思想家、道德学家、教育家。
  老子,主要著作《道德经》(《老子》)。主要思想:第一,本体论的建立(道);第二,方法论的设计(道法自然);第三,人生观(啬、俭、慈);第四,平均意识,人之道学天之道;第五,文明观(反朴归真,小国寡民)。老子是中国哲学本体论或宇宙论的创立者,中国哲学辨证思想体系的创立者,中国哲学基本范畴与基本框架的确立者。
  墨子,主要著作《墨子》。主要思想:第一,尚力、非命;第二;取实予名;第三,兼以易别。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第一次提出了知识检验标准问题;提出了否定天命论的尚力、非命思想;提出了消灭差等的社会理想。但墨家学派在汉以后便退出了历史舞台。
  董仲舒,主要著作《春秋繁露》。主要思想: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董仲舒将儒学推为主流思想立下头功,并第一次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体系。
  周敦颐,主要著作《通书》、《太极图说》。主要思想:第一,无极而太极的本体论;第二;主静立人极的修养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周敦颐是理学宗祖,开启宋明理学(新儒学)。
  朱熹,主要著作《朱子语类》、《朱文公文集》、《四书集注》。主要思想:第一,理本论;第二,心统性情;第三,理一分殊;第四,格物穷理。朱熹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
  陆九渊,主要著作《陆九渊集》。主要思想:第一,本心;第二,发明本心。陆九渊是心学学派创始人,与朱熹并立为南宋两大思想家。对孔孟道德主体性思想继承、发扬产生了重大而深远影响。
  王阳明,主要著作《传习录》、《王文成公全书》。主要思想:第一,心即理;第二,知行合一;第三,致良知。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对知行关系进行了创造性的阐述;提出了“致良知”学说,对发扬人道德主体性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是中国道德自律、道德动机等思想的发明者,对现代新儒家熊十力、牟宗三、贺麟等产生极大影响。
  王夫之,主要著作《周易外传》、《尚书引义》、《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主要思想:第一,盈天下皆气;第二,气盛则理达;第三,反者有不反者存;第四,行可兼知;第五,理势合一;第六,依人建极。王夫之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全面总结,开启了哲学新时代,对中国哲学在理论上进行了全面深化和提升。 (穆瑞整理)本文根据作者在至善讲坛上的报告整理
(■李承贵)